《文心雕龙》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关乎人文、政治以及社会领域的人生通识,其最终达成通向人身自由境界的文化能力。修炼“文心”,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写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当代青年人涵养人文精神。2023年春季学期,杨贵环老师讲授的《文心雕龙》精读课程先后开展了经典背诵和课程总结活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涵养和文化自信。
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课上,经典背诵活动以“击鼓传花”的形式进行,学生根据已学《文心雕龙》内容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篇章或段落进行课前背诵,数量不限。课上由一名同学调控音乐的播停,其他同学在音乐的旋律中传递鲜花,音乐随机暂停,持有鲜花的同学进行选文背诵。同学们大多择取了《序志》《明诗》《知音》篇等经典篇章或选段,老师时而点评。几轮下来,各个同学背诵的篇章段落数量逐渐累积,依据背诵的流利程度、累积数量等综合考量评选出奖项。现场气氛紧张而活跃。最终,徐玮、邵晨曦、龚蕾、花倩、黄心怡、周翰琪、毛济东等同学荣获一等奖。
同学们对课程学习收获进行了总结。第一,刘勰创作《文心雕龙》是受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思想影响下的“君子处世,树德建言”,文章“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论文者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于是搦笔和墨进行创作。花倩:“刘勰有着强烈的人文忧思以及匡救时弊的责任意识和文士风骨。他认为文章要为政治服务,强调文学的政治和社会作用,学文以达政,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积极入世的精神,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邵晨曦:“课程让我们走近刘勰,走进‘龙学’,研读经典,历久弥新,更让我们学习刘勰为人处世要‘树德’之精神,为祖国伟大复兴成‘梓材’之士。”周翰琪:“刘勰论文主张执正驭奇、文质并重,矫正齐梁浮艳文风。”“研读经典培养理性思维、学科逻辑,树立系统观念和创新意识,他的系统观念和理性思维对我们今天进行文学批评仍具有启发意义。”
第二,刘勰有系统的文学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观等,他认为文学创作是“神与物游”“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主张“博观”“六观”“惟务折衷”批评方法等。陈艺轩:“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刘勰的文人风骨和骈文的魅力,还学习了不少提升写作能力的知识。”邵晨曦:“《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今日之文学创作也不应脱离时代主旋律: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真善美而作。”“课堂上研读古今学者们的注、评、论文,梳理学术前沿,提高了我们阅读论文的能力和水平。”黄心怡:“《通变》让我们学习了对待继承与创新的科学态度,‘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掌握会通适变的原则,才能使文章源远流长,日久弥新。《知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告诉我们勤于练习、踏实躬耕的重要性,厚积才能薄发。‘生也有涯,无涯惟智’,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学习,来积淀生命的份量。”董红静:“惟务折衷”,要以研究主体独立、公正的主体精神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鉴赏。“文心灼灼传典籍,彩云若锦入梦来。”季宁萱:“除了学习刘勰的文学观,他‘攀摘彩云’的那份执着追求同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师也强调背诵一些重要的篇目和段落,可以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也培养了我们的背诵技能和保持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三,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知人论世,立德树人;剖情析采,以美育人。刘勰的美学观有助于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情趣,“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将典籍内容同当代写作、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文心雕龙》的时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感悟到刘勰人格精神魅力及其《文心雕龙》中的美育精神对当代青年学生树立人生价值理想的指引。黄心怡:“课程学习还让我们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匡正我们的所思所想甚至言行举止,使人生受益良多。”孙登洋:“‘文心’古今相通,这部中国文论史上重要的元典也因此穿越千年仍历久弥新,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智慧始终生生不息。《序志》‘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人要有美好的品德修养,写文章要有文采,并且传播对社会积极的意义,影响后世。‘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生命力。”徐玮:“既要树立‘纬军国’‘任栋梁’的远大理想,也要审时度势,哪怕不得志之时,也要培养品德,积蓄力量,发挥才干,要永怀信心,永不气馁。”陈李健:有助于心性的磨炼,心性的成长。研读典籍要沉得下心,能帮助我们去除浮躁;如‘惟务折衷’这一文论方法,不是一个很好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吗?邵晨曦:通过课程学习,文化自信心有了宣扬的出路,《文心雕龙》追溯千年文脉,它绝不同于西方的文学批评,而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此次的经典背诵和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总结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了积极反响。同学们对中国文论元典《文心雕龙》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吸收了古代文论的精华,学习了现实写作的指导方法和原则,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古代典籍的探寻热情,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自身文化修养,学习大家精神,提升自我境界。课程教学对活跃教学过程中的学术思维、立德树人以及教学相长皆有一定的探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