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阐释是中华文化传播与研究的重要关目。站在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新时代,当代青年应如何去阅读、解读和传承《论语》思想,成为“新文科”教育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2022年秋季学期,《论语》选读课程先后开展了“我解孔子”“我读《论语》”两场课堂活动,展现了当代青年面对文化经典的青春视野和文化自信。
两场课堂活动采用学术会议形式进行,分为学生报告、学生评议、教师点评三个环节。其中,20位同学的学术短文顺利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外遴选,并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的观点发表;另有20位同学作为学术评议人对所发表的报告进行3分钟的观点评价。
在活动开场致辞中,任课教师周衡认为《论语》经典阐释具有适时性和时代性,站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文化生态中,《论语》呈现出多元、立体的意蕴体系。同时,《论语》经典阐释也应具有生命性,具有不同年龄、身份、认知的阐释主体能挖掘出《论语》与众不同之处。只有将阐释活动建立在更为开阔、开放的视野之中,新时代“论语学”体系建构才能更为完整而有效。
在“我解孔子”的课堂活动上,报告人基于孔子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礼崩乐坏的时代,以新颖的角度向与会者塑造出或温柔、或悲怆、或孤独、或平易的孔子形象。如庄季馨同学以“残灯孤焰影幢幢”为引,将孔子“天丧予天丧予”的殉道之啸和“累累如丧家之狗”的无奈自嘲全方位多层次地表现出来。评议人朱梓萌充分肯定此报告中对于孔子角色定位,但也认为报告内容中过于将孔子殉道精神体式“标签化”而忽略孔子在“礼”到“仁”之间的妥协行为,有研究导向较为单一的缺憾。
在“我读《论语》”活动中,报告人以一则语录或一个关键词为中心,进行文献综述、观点辨析、新说阐述,并结合当代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和路径探索。如蒋晓喻同学选取《论语》中的经典句子“逝者如斯夫”,分析现存的三种理解思路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并提出了自己有理据有独创性思考的见解,从前人观点中突围而出,展现了青年学子面对权威、经典的质疑精神和自信人格。
最后周衡老师对报告人以及评议人的现场表现做了系统点评,他以高屋建瓴的视角,肯定学生有理有据阐述个人观点的能力,并赞赏同学们的独创性见解,同时也给出切中肯綮的建议。
此次关于“孔子”和“《论语》”的课堂活动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积极反响。同学们基于既有知识体系,“放出自己的眼光”,建构出青年的“孔子观”和《论语》的全视域,充分展现出青年面对文化经典的解读自信和传承意识。《论语》选读课程的这两场课堂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学术思辨和思想交流的平台,既培养了学生学术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又以学术会议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学术活动的新鲜体验,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