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按要求参与本科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举办教师与“课堂冲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实践探讨”等专题教研活动和教学沙龙,并建立周三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制度,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政策、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研讨,进一步强化教师从业素质,推动深化教学研究和改革。一是强调教师要“有的施教”。积极引导教师注重课堂讲授内容与院内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性和吻合度,在修订课程大纲、编写教案以及设定教学内容时,充分结合并体现专业培养计划的设定环节和要求,精准把握“三基原则”,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强调教师要“优案施教”,不仅要根据课程大纲和教学任务及时编写教案,还要第一时间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案内涵和价值,及时将学科前沿动态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前沿性和实效性。三是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探索实施面向不同授课班独立编写教案制度,结合课程相同而教学班不同、听课对象有差异的实际,要求同一课程组的教师独立编写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案,除了涉及授课内容、课堂作业、授课方法外,必须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进的方法和思路,使编写、完善教案的过程真正发挥优化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反思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我院余红艳、周伟业、王志华三位老师的优秀教学案例入选2022年度江苏大学优秀教学案例。
二、注重科研反哺教学
作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二级单位,积极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教师“教学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意识。鼓励广大教师一方面敢于反思、善于提问,通过课堂教育教学发现重点、难点、疑点等规律性的东西,总结提炼为“问题”或“课题”并申报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课题和教改课题,另一方面及时将自己的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以及学科前沿信息带入课堂,启迪本科生思维,引导树立学术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初步的学术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开放本人学术科研课题和项目,吸纳本科生参与进来,帮助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发现学术科研的“生发点”和“切入点”,并支持本科生申报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和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指导本科生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强化本科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2022年我院首次申报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一项(民间文学虚拟仿真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2021、2022年度学院教师获批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两批四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两项(重点一项、一般一项)。黄雪云、周伟业、蒋传红三位老师申报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获批立项(重点一项、一般两项),高若瑜老师获批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一项,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均对本科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探索教学方式创新
以推进“三全育人”为契机,组织开展本科教学思想大学习大讨论和课程“三全育人”因素调研活动,不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能否启发学生思考、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推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实施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授课效果,对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组织举办的“鲁迅狂人100年”“致敬文学经典,品味名家初心”等主题校园“活力课堂”活动,由史挥戈教授带领本科生自编、自导、自演鲁迅经典作品,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形式加深对作品及其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了课堂知识向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向校园文化的延伸。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有效拓展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现代汉语》等课程均已建设了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等优势,帮助本科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特别是2020至2022年的疫情期间,针对新冠病毒肺炎防控形势,学院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全体教师、全部课程均按照教务处的统一部署投入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中。学院在2021、2022年连续建成了“互联网+江南文化传承与传播仿真实验中心”、“亿间教室可视化云平台”、“江南运河沿线白蛇传景观生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线上实践教学平台。任晓霏院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海外传播及其影响》入选2022年江苏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云书院”首批认定研修资源教学示范课。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