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上午,由文学院主办的“多学科视阈下的鲁迅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中心第三报告厅举行。江苏大学副校长陈龙教授、文学院院长任晓霏教授与国内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北京鲁迅博物馆陈漱渝研究员分别致辞。研讨会由文学院副院长乔芳主持。来自全国各地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文学院的史挥戈教授、徐光萍副教授、周渡副教授与蒋传红博士等部分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开幕式上陈龙校长和国内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研究员等为在江苏大学“亲近文学”活动月“我心中的鲁迅”征文比赛中的获奖者颁奖。
研讨会上,陈漱渝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博导、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王锡荣教授、滁州学院特聘研究员吴腾凰研究员、复旦大学文学院博导郜元宝教授以及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在会上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陈漱渝研究员的报告《我如何为鲁迅立传》认为鲁迅的生命史就是一部“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的战斗史。革命有不同战线,鲁迅是在思想文化战线战斗,他有对革命的独特理解,也有其独特的战斗方式。为了写好鲁迅传,如何处理好以下五方面关系的思考:一是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关系;二是鲁迅跟他同时代人的关系;三是历次论争中鲁迅与其论敌的关系;四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关系;五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写鲁迅传注意做到:一是尽可能从现存史料中撷取那些生动的细节;二是竭尽绵力锤炼语言,是文字明白、晓畅、生动、传神;三是讲究叙述方式,避免平铺直叙。王锡荣教授的报告《鲁迅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问题——重点聚焦手稿研究》从鲁迅手稿的现状、鲁迅手稿的保护、整理与研究简史、三是我们正在做什么?——《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调查、文本收集、整理(校勘、识读)文本研究与手稿学研究以及手稿研究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做了探讨。吴腾凰研究员的报告《博大的胸怀——鲁迅先生与蒋光慈》从蒋光慈简介、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鲁迅先生与蒋光慈以及鲁迅先生博大的胸怀方面做了探讨。郜元宝教授的报告《漫说鲁迅之“大”》认为:一是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上一流作家;二是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各体文学创作之外,他还是杰出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的开山者,眼光独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和美术批评与设计大师,伟大的翻译家和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卓越的探路者。三是新文学创作方面,鲁迅不仅是天才的小说家,也是继往开来的散文大师,他的十七本杂文集和散文诗集《野草》真正赓续了绵延数千年中国文章之道。乐融研究馆员的报告《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从幼年的爱好、文学的需要、对新兴木刻版画的倡导、指导与推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做了阐述。上海外国语大学刘云博士的报告《鲁迅治学方式的启示——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使用文化史的理论视角,具体分析了《中国小说史略》中晚清部分文本选择,指出鲁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非简单之文史互证,而是一种融合了文学史与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为近代文学研究奠定了经典范式。我院史挥戈教授在会上作了《鲁迅先生与未名社》的报告,从鲁迅与未名社的渊源、未名社研究的意义与未名社研究的现状与期望等方面做了探讨。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就鲁迅的当代意义、鲁迅的性格与人格、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鲁迅与新兴版画运动、鲁迅的治学方法、鲁迅传记的写作、鲁迅的翻译研究以及鲁迅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研讨。
王锡荣教授在研讨会总结发言中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归纳为四个字:实、新、独、诚。实,体现在实在切实,大家真是在做学问、做学术,对鲁迅先生有关的命题问题做认真的探讨;新,体现在成果新、是新气息、新收获;独,独立思考、角度独特、论述题材与总体特色不是人云亦云;诚,体现在诚心诚意办会、开会,由11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会,学风诚恳,真诚地交流讨论。最后,王先生建议结集出版会议论文,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学者的探讨意犹未尽,未能充分展开,论文的出版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多学科视阈下的鲁迅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主办,是促进我校学科建设、人文研究及文化服务再上水平的一次良好机遇,对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也必将产生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