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南文化学者、知名作家张永祎应邀来学院作题为《江南,让人思念的时光》的专题讲座。文学院及相关院系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任晓霏主持。
讲座伊始,张永祎老师从“江南究竟在哪里”这一问题切入,详细解读了江南的地理概念。他指出,江南的范围从广义上包括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而狭义上则以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为核心,涵盖苏州、杭州、南京、镇江等历史文化名城。张老师强调,江南的崛起与“衣冠南渡”密切相关,而其发展则得益于丰富的江河湖海资源。
接着,张老师以“江南的三重境界”为线索,剖析了江南文化的表层物象(物境)、情感形象(情境)和心灵意象(意境)。他通过讲述李香君、李叔同、卞之琳等历史人物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江南文化的婉约叙事与人文精神。在谈及江南水乡古镇时,张老师细致剖析了乌镇、同里等地的水乡特色、明清建筑、文化底蕴、民俗民风以及传统美食。他指出,这些古镇不仅是江南文化的缩影,更是现代人寻找精神故乡的重要场所。
此外,张永祎老师还专门探讨了“无徽不成镇”的历史现象。张老师分析了徽商的经商之道、文化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揭示了徽商在江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讨论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时,张老师以“粉墙黛瓦”为例,从阴阳、五行、理学、环境和功用等多个角度阐释了这一建筑风格的文化内涵。他指出,这种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江南人对自然的尊重,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与审美追求。最后,张老师强调,保护水乡之美是我们大家责无旁贷的责任,同时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做到“留住记忆、与时俱进、各具特色”。
张永祎老师的讲座不仅深化了对江南文化传统的认知,更将其转化为动态的研究实践场域,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路径,也为在场师生进一步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提供了重要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