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受江苏省文联邀请,江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语言文化中心副主任余红艳教授为“江苏省文联新文艺群体优秀人才培训班”作题为“非遗传承的创新性发展与跨媒介叙事:以白蛇传传说为例”专题讲座。

余红艳教授首先从本次培训班的内容要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契合度来分享本次讲座的选题缘由,强调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艺界应进一步提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创作与研究能力。余红艳指出非遗所包括的十大类别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囊括了参加本次培训的新文艺群体所涉及的文艺门类,“白蛇传传说”作为镇江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性与包容性,它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同时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还吸引了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非遗类型以及电影、电视、动漫、旅游景观等的跨媒介叙事,是非遗传承的创新性发展与跨媒介叙事的经典个案。
接着,余红艳教授以白娘子人物形象的演化为线索,围绕白蛇传传说中的情感转向、人物转型和主题转化等要素,从明清时期江南婚育文化的变迁视角引入“白蛇传传说”在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演变历程。她从“白蛇传传说”的雏形——唐宋时期讲起,细致梳理这一时期传说男主人公的官宦子弟、已婚身份以及蛇女与人类的婚外性关系,指出在传说发轫期,“降蛇”乃传说主题,白娘子乃是一个“无爱”且害人的妖精。传说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白蛇传传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男主人公从“官宦子弟”转为“底层学徒”,从“已婚”变为“未婚”,蛇女与人类走进婚姻,余红艳认为这一转化与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底层男性失婚现象严重有着直接的关系,传说作为讲述民众生活需求及生活愿望的文体,自然将重心转移至底层民众热切关注的婚恋问题。余红艳以代表性的江南地方史志、文人类书等为资料来源,通过比较明清时期官方与民间对待寡妇再嫁的不同态度,指出白娘子始终以寡妇孀居的身份出现在传说中,更为真切地反映了民间婚恋观与婚恋现实。明清时期的“白蛇传传说”经历了从“无子婚姻”到“生子得第”,一方面呈现了蛇女从“妖”到“人”,逐渐被认可的演化过程;另一方面还与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科举盛况相关,是民众渴望通过科举考试实现阶层跨越、身份向上流动的形象表述。现当代以来,经由鲁迅、田汉等精英文人的创作改编,特别是“白娘子免费为贫苦百姓施药”等情节的增添,终于实现了白娘子由“小爱”到“大爱”的华丽转身。最后,余红艳教授再次强调,在“白蛇传传说”的漫长演变过程中,传说不仅依托口口相传的语言叙事形态,传统戏剧、地方曲艺、话本拟话本,以及影视动漫等诸多叙事媒介均参与了传说的讲述与传播,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文艺魅力及其创新性转化的时代气息。
近年来,余红艳教授重点关注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等相关问题,依托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经典传说景观化传承研究”及横向课题“镇江文旅AI数字人智能体验文化符号设计”等,带领研究生深入田野,进行中国经典传说景观叙事及景观生产实地调查,在积极探索“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服务性与实践性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