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ion | 江苏大学官网 | 语言文化中心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科科研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合作交流
 
 
学科科研
学科设置
学术交流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相关政策
科研机构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科研机构 > 正文
民俗文化与非遗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11-18   浏览次数: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我国组织申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非遗”)逐渐进入学界和民众视野,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具体来说,“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往往是一个国家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一个国家、民族、地方重要而独特的文化标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充分体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对“非遗”价值有着明确地界定,认为“非遗”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另一种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内涵比起物质类遗产更为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民俗文化和“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传播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也纷纷掀起了民俗文化与“非遗”研究热潮。2016年5月,江苏大学文学院和语言文化中心合署,合力承担全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工作。民俗文化与“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对其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不仅是我院重要的科研任务,同时也是独具地域特色的科研方向,成立民俗文化与非遗研究所势在必行。

民俗文化与“非遗”所涉颇广,本所研究范围以民间文学、民俗、民间信仰等与本院专业密切相关的方向为主。其中,文学院素有民间文学和民间信仰研究的优良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王骧教授围绕镇江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的相关研究成果便已享誉学界,其“白蛇传”传说与镇江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学术梳理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并为镇江获批成为“白蛇传”传说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此后,陈东教授、李金坤教授相继在文学院开设《民间文学》系选课,并围绕镇江民间文学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此研究传统的熏陶之下,青年教师余红艳攻读民俗学博士,致力于我国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 5篇,北大核心3篇;出版民间信仰类专著1部;主持相关市厅级、校级国家级“非遗”项目“白蛇传”传说相关研究项目2项;主持镇江“非遗”专题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资源图谱研究》、国家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上海龙华庙会》等高级别的非遗保护项目2项;荣获江苏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

为了更好、更深入地开展民俗文化与“非遗”研究工作,助力我国非遗保护工程,全面传承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学院青年教师武克勤、邓桂姣老师,艺术学院唐峰副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吴玉萍老师纷纷加入民俗文化与“非遗”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展民间文学类非遗、民间美术类非遗、民间信仰类非遗、民俗类非遗等研究专题,并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神话学家田兆元教授担任本所顾问,共同探索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挖掘、保护传承与当代开发等研究课题。

 
© Copyright 2016 江苏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化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江苏大学文学院 邮编:212013
Tel:0511-88781693 Email:sla@uj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