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地處江南,群山環繞,一水橫陳,襟吳帶楚,控南拒北,素以軍事重鎮、歷史名城著稱。春秋時名朱方、谷陽,後歷稱丹徒、京口、南徐州、南東海等,至政和三年(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始稱鎮江。鎮江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3000年以上,是吳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名人輩出,多涉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出現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第一”,葛洪、劉裕、沈括、米芾、辛棄疾等名輩,更是以他們的才智,在不同的領域作出了卓著的貢獻。中國文化史上的許多重要典籍,如葛洪《抱樸子》、劉勰《文心雕龍》、蕭統《文選》、劉義慶《世說新語》、徐陵《玉台新詠》、沈括《夢溪筆談》、馬建忠《馬氏文通》、柳詒徵《中國文化史》等,無不與鎮江有關。總之,鎮江是人文薈萃之地,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江蘇大學文學院成立伊始,百業待舉,成立鎮江地方文化研究所乃舉措之一。地方文化涵蓋頗廣,本所研究範圍則以文史為主。文學院前身鎮江師專中文系即有研究鎮江地方文化的傳統,已故前輩學者王驤教授、楊積慶教授均有極高的成就,享譽學界。文學院的中青年教師在鎮江地方文化研究方面體亦現出較強的實力,成果甚豐,如趙永源老師參與編撰的《江蘇藝文志》(鎮江卷),趙永源和周衡老師參與編選的《〈文選〉名篇》,王勇和李金坤老師校證的《京口耆舊傳校證》,周衡老師撰寫的《殷璠〈丹陽集〉選詩風格論》等,楊貴環老師主持的《明清蘇南地方方志所錄詩文的整理與研究》,王勇、周衡老師主持的《唐代潤州詩派研究》等科研項目,均與鎮江地方文化相涉。另外,兄弟學院的老師在鎮江地方文化研究方面亦頗有建樹者,如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戴迎華老師,發表有《近代鎮江米市移師蕪湖的歷史考察》、《鎮江開埠與近代商業變遷》、《歷史上北方移民對鎮江經濟的影響》等論文,并主持《鎮江開埠與近代社會變遷研究》、《鎮江開埠與近代鎮江教育》等省部級項目。可見,文學院和有關學院的老師在鎮江地方文化研究方面實力雄厚,優勢明顯。基於此,籌建鎮江地方文化研究所當為題中應有之義,并聘請原江蘇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鎮江市著名文化學者笪遠毅先生擔任本所顧問。
依託鎮江地方文化研究所這個平臺,加強與鎮江市相關研究機構及學者的聯繫和合作,推進鎮江地方文化研究的發展。目前主要與市史志辦合作,整理、點校《光緒丹徒縣志》,并在“十三五”期間有重點地整理鎮江鄉邦文獻(如歷代鎮江籍文人的別集、總集等,擬編《京口文叢》),撰寫相關學術論文。在前輩學者楊積慶先生遺留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編寫《鎮江歷史年鑒》等。